《中國醫生》幕后揭秘:從廣州出發,在廣州殺青
來源: 系統管理員 681 收藏+0 loading... 關注+0 loading...
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過去一年半后,電影《中國醫生》將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抗疫故事搬上了銀幕。《中國醫生》以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核心故事背景,全景式展現了當時武漢及全中國的抗疫過程。
《中國醫生》與廣東淵源頗深。在7月9日正式公映當天,《中國醫生》在廣州舉行了盛大的首映禮,導演劉偉強,主演張涵予、袁泉、李晨、馮文娟、雅玫現身廣州。在首映禮開始前,主創們接受了羊城晚報等媒體的采訪,揭秘《中國醫生》的幕后故事。
羊城晚報版面報道
導演劉偉強:我教朱亞文說“廣普”
《中國醫生》是廣東出品的電影。在籌備過程中,影片得到了包括鐘南山院士在內的廣東醫護人員的大力支持。劉偉強回憶,他的第一次采風就在廣州,在廣州停留了兩周。他們到了廣醫一院,跟鐘南山院士等醫護人員開會。“我在廣州第一次穿防護服、第一次進ICU。醫護人員非常耐心教我們,我就像一個學生一樣,學到了很多不知道的東西。”
片中,朱亞文飾演的廣東馳援武漢醫療隊醫生陶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。他極度自信,醫術高超,是個“狂人”。這個角色的原型,正是廣醫一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桑嶺。劉偉強說:“在我到廣州之前,我的編劇已經跟醫生們接觸過,他們告訴我桑嶺醫生的性格很爽朗、很有自信。而且聽說桑嶺醫生的插喉技術也是業界出名的,我開始對這個人產生興趣。”
導演劉偉強
桑嶺和劉偉強都說粵語,兩人“同聲同氣”,很快就熟絡起來,劉偉強對桑嶺的工作態度和節奏,以及他生活中的性格也更加了解。“我在廣州的兩個星期里,跟桑嶺約了好多次飯,但他經常失約。醫生就是這樣,一旦有病人,無論你手頭上在做什么,都得趕回去搶救病人。這就是他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。”
劉偉強找了朱亞文,正是覺得他與桑嶺的爽朗性格有共通之處。為了演好廣東醫生這個角色,江蘇人朱亞文不僅學了粵語,而且苦練“廣普”。他的老師之一,正是普通話不太靈光的劉偉強。劉偉強笑言:“朱亞文要學‘廣普’,聽我講話就可以了。中國真的太大了,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口音,比如李晨飾演的上海醫生也有不同的口音。演員們要不停聽錄音、不停練習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劉偉強本人也參與了廣州醫院場景的一句粵語配音。
除了“廣普”之外,劉偉強還給陶峻這個角色增加了另一個極具廣東特色的標簽——燒鵝。在出發馳援武漢之前,陶峻特地跑到燒臘店,買了一只燒鵝加一只燒鵝腿,他還把燒鵝帶到了武漢。劉偉強說,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基礎:“我聽醫護人員說,當時很多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都帶了各地地道的食物去武漢。廣州是一座美食城市,燒鵝很出名,我就找了這個很有地方特色的食物。”
在7月9日中山紀念堂的首映禮上,桑嶺現身與演員互動。他透露了一個他與朱亞文的小趣事:“今天美中不足的是朱亞文‘不敢來’,他可能不太敢面對我。前幾天我發微信問他來不來廣州,他說‘哥,我們以后再約’。麻煩幫我捎個話,我去北京找他。”
主演張涵予:偷哭的張院長“擊中”了我
片中,張涵予飾演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競予。疫情初期,他果斷決定接收當時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,動員醫院上下留守武漢抗疫。張競予院長的果敢、負責、急性子以及背后的醫者仁心打動了許多觀眾。張競予的人物原型,正是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、金銀潭醫院原院長張定宇。
主演張涵予
包括去年的《中國機長》在內,張涵予演過不少以現實人物為原型的角色,其表演受到觀眾肯定。但此次飾演張定宇,他內心仍感忐忑:“一方面是擔心,他是一個做出了那么大成績的人,我要怎么演?演得不像怎么辦?但另一方面,也有一種力量鼓舞著我。對演員來說,此生(很榮幸)能夠演一個這樣的人物,用這部電影、這個角色向他致敬。這股勁兒頂著我,讓我去做功課、去了解這個人。”開拍前,他在武漢跟著張定宇院長生活了三天,查病房、做管理工作,親身體驗一位醫院院長的生活。張涵予回憶:“我第一天就跟著他開了一整天的會。不光是醫療會議,還有分房子、綠化、垃圾、人事調動、政府溝通等。張院長本身是麻醉科出身的,但當了院長之后,每天都要出去開會,院長實際上是一個醫院的管理者。疫情最緊張的時候,死亡率一直沒降下來,他作為院長壓力非常大,沒地方發泄,就躲在辦公室里哭。聽到這里,我一下子被打動了。”
正因為做足了功課,張涵予詮釋出一個豐滿、多面的張競予院長。“張定宇院長患有漸凍癥,我把他腳步微跛這個特征放到張競予這個人物里;我還用了湖北普通話,加強地域的真實性。”
張涵予坦言自己打心底里崇敬張定宇:“一個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院長,他其實不用擔這個風險的。金銀潭醫院接收了那么多患者,當時死亡率很高,常規方法沒法挽救患者生命。他本可以回避,但他沒有,反而毅然沖在最前線。”張涵予表示,他與張定宇仍經常通電話和微信,“他叫我‘張小哥’,因為我正好比他大三天。之前武漢首映的時候,他坐在我隔壁。我沒看過電影,心里一直打鼓,后來看到他在黑暗中把眼鏡摘下來擦眼淚。片尾字幕沒滾完,他就握著我的手說‘謝謝你’。”
主演袁泉:醫護人員心里都有一束光
袁泉飾演的重癥醫學科主任文婷是許許多多女性醫護人員的縮影。她在片中貢獻出不少名場面。文婷從醫院回到隔離酒店,在吃晚飯時看到手機微信,得知相熟的小賣部老板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消息,這一場是許多觀眾公認的淚點。袁泉坦言拍這場戲之前壓力很大:“很多救護的場面可以盡全力還原,但真正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到底是什么狀態,是很難想象的。我拍那場戲之前跟導演說,我有點不知道怎么演,這肯定是一個對自己內心沖擊非常大的事,但似乎又無能為力。所有的醫護人員,可能都能在黑暗中看到一束光,這束光就是他們努力的方向。”
主演袁泉
在拍攝《中國醫生》的過程中,袁泉試過把防護服一穿就是8小時、不斷練習插管、上ECMO的動作。影片中,她摘下口罩時滿臉勒痕,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特效化妝,而是真正的勒痕。通過飾演醫護人員,袁泉對這個群體更增添了一份理解和尊敬:“我更能體會到他們的辛苦。這種辛苦不只是醫術、經驗等,還有大量的人性關照。就比如戲里拍到的,方艙醫院里醫護人員帶領患者跳廣場舞,根據患者的不同狀態而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等。”
從兩年前《中國機長》里的乘務長到《中國醫生》的文婷,袁泉塑造出兩個值得尊敬的職業女性形象:她們專業、克制,但也有柔軟的一面。袁泉如此描述這兩個角色:“她們都在自己的職業中盡職盡責,到了這個年齡段,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。她們的相似之處在于臨危不懼。在最危難的時候,她可以用經年累月的專業經驗做出專業的正確判斷。她是一個普通人物的代表,是每個平凡崗位上的每一個人。”
文章來源 | 羊城晚報·羊城派